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吴云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换届以来的工作回顾
县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践行群众路线为保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务实攻坚,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强县与富民并重,综合实力显着提升。累计争取国家、省、市各类支持项目195个,争取资金24.3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3.1亿元,建成重点项目17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生产总值由47.7亿元增长到83.03亿元,年均增长11.7%。财政总收入由5.11亿元增长到13.14亿元,年均增长20.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3.4亿元增长到10.18亿元, 年均增长24.5%;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10.7%提高到 15.8%;实现过亿元乡镇2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亿元增长到43.18亿元,年均增长15.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39.7亿元增长到87.61亿元,年均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737元提高到2001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79元提高到9805元,年均分别增长9.5%和13.2%。
(二)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旅游为主多业并举,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三次产业比例由15.3∶40.7∶44优化为13.6:32.5:53.9。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第一产业、核心产业。江湾景区成功创评国家5A级景区,国家4A级景区由6个增至12个,全县4A级以上景区数量稳居全国县级之首。制定了《婺源民宿标准》、《婺源县民宿产业扶持暂行办法》,引领民宿产业规范发展,九思堂、西冲院、将军府等一批古宅民宿建成营业,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组建了旅游市场联合执法调度中心(旅游110),开通旅游巴士免费换乘服务,境内旅游环线基本形成,缓解了旅游高峰期拥堵难题。年接待游客由530万人次攀升到1529万人次,连续9年全省排名第一;门票收入由1.33亿元提高到3.6亿元;综合收入由23亿元提高到7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6%、22%、27%。在旅游业带动下,全县商贸、物流、会展、金融等服务业日益繁荣,三产增加值由20.99亿元提高到44.75亿元,年均增长16.3%。积极推进主攻工业决战园区战略,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县工业园区建成面积由3.69平方公里拓展到5.7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6.67亿元增长到12.9亿元,年均增长14.1%;主营业务收入由17.5亿元增长到47.7亿元。粮食总产连续11年稳定在11万吨左右。茶园面积拓展至18万亩,茶叶产量1.52万吨,加工贸易量5.67万吨,茶产业系列产值28.2亿元。“婺源绿茶” 成为省政府重点支持的“四绿一红”品牌之一,品牌估值12.65亿元,连续21年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占欧盟有机绿茶50%以上市场份额。
(三)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推行并联审批、联合审批制度,“三单一网”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组建了卫计委、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不动产登记局。建立健全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公共资源交易、部门预决算公开等制度,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快金融综合改革,农商行组建完成,婺源江淮村镇银行开业运营。用好用活“财园信贷通”、“惠农信贷通”政策,累计放贷2.83亿元,受益93户,放贷范围实现三次产业全覆盖,放贷模式在全省推广。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婺商回归”成效明显。累计实现外贸出口5.5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9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142.77亿元。
(四)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京福高铁通车运营,九景衢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婺源发展驶入“高铁时代”。突出规划先行,推进了“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实施了县城外环线、火车站片区基础设施、朱熹大道、文公大桥等一批拉开城市框架的大项目,县城区建成面积由10.15平方公里增加到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3.8%。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累计投入3.3亿元,打造了274个新农村和29个美丽乡村。累计投入10.27亿元,完成公路硬化1223.3公里,硬化公路总里程达2895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智慧婺源运营管理中心投入使用。健全了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三级联动防控机制,深入开展了住宅小区环境提升、户外广告整治等工作,实施了农村非徽派建筑改造、城区主干道沿线立面改造、路面“白改黑”、里弄小巷改造等一批景观提升工程,城乡品位不断提升,婺源俨然成为最美乡村徽派建筑大观园。
(五)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天然阔叶林禁伐、造林绿化、饶河源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新增造林9.7万亩,完成森林抚育59万亩,林木采伐量同比下降66.7%,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2.64%。完成1座中型、12座小(一)型、117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太白、江湾、赋春、高砂、浙源、思口6条中小河流治理和秋口镇防洪治理工程。深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行动,启动了乡村生活污水处理、镇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农村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全面落实“河长制”,18个乡(镇、街道、园区)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江西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跻身国家级,成功创建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新增国家生态乡镇9个,总数达13个。
(六)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62.7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0.2%,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3.7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93万人。精准扶贫稳步推进,困难群众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住房2028套,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争取到国家级科技立项 2 项,省级科技立项15 项。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2.45 亿元,新建了朱熹中学、詹天佑小学、紫阳五小、紫阳六小、源头幼儿园,整体搬迁了婺源茶校。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成功举办了婺源首届国际马拉松大赛、国际自行车赛、全省县(市 、区)田径运动会等一批大型赛事。扎实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申报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1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全面落实“两孩”政策。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法治婺源”建设稳步推进,“六五”普法圆满完成,信访稳定工作持续加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七)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勤政廉政,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政府学法制度,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依法依规解决复杂疑难问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听取工商联、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800件,办结率均为100%。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受理回复县长信箱、县长热线来信来电来访17686件次。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187辆。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在有效防范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争取政府置换债券资金18亿元。集中整治和查处基层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强化“一岗双责”,严格执纪问责,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立案查处各类违纪案件348起。此外,监察、审计、统计、物价、市场秩序、金融保险、邮政通信、应急管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地方志、保密、档案、气象、水文、人民防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奋斗历程铿锵激越,发展成就催人奋进。五年来,我们在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门球之乡、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年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连续三年获评江西省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得益于历届县委、县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各位政协委员、各界人士,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婺源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倍加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GDP总量全省排名第74位,人均GDP全省排名第69位;旅游综合效应仍未完全显现,游客人均消费比全国人均消费低440元,在17个中国旅游强县中排名第14位,工业支撑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生态与文化保护的压力较大;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依法行政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干部作风仍需进一步改进,党风廉政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型的攻坚期,也是婺源释放潜能、加快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机遇期。从宏观政策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是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前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有利于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从自身条件看,经过近几年的大投入、大建设,我们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取得显着的成绩,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优势更加凸显。这些有利因素,为我县在新常态下,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蓄积了强大能量。我们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加强生态文化保护,加强改革创新,加强规划管理,全力推动旅游全域化,加快推进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中国最美乡村的内涵品质,努力把婺源建设成为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根据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7亿元,人均突破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0.2亿元和15.6亿元,年均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1亿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36元,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22元,年均增长11%;城镇化率达到48.8%以上。
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之以恒争政策、建项目、破瓶颈,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夯实新基础
全力以赴争项目。主动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海西经济区建设,用好用活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有关政策,认真抓好项目的筛选,包装一批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生态保护、低碳低排项目,加大“上争外引”力度,密切与国家部委和省市的联系,把握机遇,抓住窗口期,大力提高争取国家、省级无偿资金工作成效。
系统谋划建项目。围绕改善民生、培育产业,面向 “十三五”,立足当前,谋划启动和继续建设十大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和十大产业发展项目。十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分别是: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投资20亿元的城区防洪治涝项目(含月亮湾免费景区开发)、投资5亿元的城区地下雨污管网项目、投资5亿元的体育公园、文化公园项目、投资1亿元的城南教育园区项目、投资1亿元的高铁站扩建项目、投资1亿元的古民居保护中心项目;围绕发展全域旅游,留住青山绿水,打造特色风情小镇和美丽多彩乡村,投资5.25亿元的乡村旅游公路通达项目、投资3亿元的镇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投资1亿元的城乡垃圾处理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非徽派建筑改造项目。十大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分别是:围绕城区旅游配套和丰富夜游业态的高铁旅游新区项目、翼天文化旅游城二期项目、鑫邦休闲度假旅游区项目;围绕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锦绣画廊自行车赛道项目、水墨上河项目、精益斋项目、梦里老家·忆境田园项目;围绕加快生态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项目、有机茶都项目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
突破瓶颈促项目。一是加强政银合作,全力以赴争取农发行、国开行在棚户区改造、水利设施、公路交通、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大额低息长期政策性融资,破解政府投入资金难题。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在争取用地指标、盘活存量用地的基础上,统一补偿标准,坚持阳光操作,及时兑现承诺,坚决传导压力,坚定必胜决心,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切实提高供地能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二)久久为功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在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上迈出新步伐
推进旅游全域发展。以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创建为契机,紧扣建设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目标,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凝全民之心,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思路,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建立“全域旅游资源台账”,制定景观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等资源保护方案。建立全域旅游项目库,选取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功能强、综合效应好的项目入库储备。引进有实力、有品位、有经验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重大旅游项目投资。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文化、康养、会展、电商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旅互动、工旅互通、文旅互融,丰富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城市旅游、康养旅游等升级版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博物馆、历史文化名村,打造一批历史人文旅游景观;深入挖掘以“三雕”、歙砚制作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激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包装建设一批文旅项目。大力发展精品酒店和特色民宿,鼓励旅游商品创新开发,丰富旅游娱乐活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旅游综合体,实现全域之内移步换景、路路通景、处处皆景。积极申办、举办或引进各类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开发骑行、登山、攀岩、探险、房车野营等户外体育旅游产品,把婺源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运动场。构建全域化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完善骑行绿道、登山健身步道和古驿道等慢行交通系统。大力推进城市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公厕建设,完善城市旅游接待功能。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婺源。加大旅游品牌创建力度,确保新增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2个。力争游客接待人次年均增长12 %,达到2500万人次,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3%,突破150亿元。鼓励城乡居民以参与经营、参与服务、土地流转入股、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等不同方式获得收益,实现全民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壮大生态工业经济。集中精力主攻生态工业,营造浓厚的主攻工业、决战园区氛围。稳步推进“扩区调区”工作,提升园区承载力。实施“退低进高”、“腾笼换鸟”工程,提升园区企业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加快园区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园、鞋服产业园建设步伐,创建区域性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集散中心。立足婺源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旅游商品、绿色食品、鞋服纺织、机械电子、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10.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实施“1111”现代农业创建工程,以生态有机为方向,突出抓好以婺源绿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的“一区四园”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和原产地保护标识,打造农业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全力抓好婺源绿茶品牌整合,引导茶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茶产业从资源经济向品牌经济、产茶大县向茶业强县转变,力争到2020年,全县茶叶产量2万吨,加工贸易量10万吨,茶业系列产值100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体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坚持不懈抓投入、强管理、提品质,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开创新局面
积极推进全域交通。积极服务九景衢铁路通车运行,实施高铁站扩建项目,支持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婺源段建设,贯通港口至璜茅公路,提升对外通达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构建区域交通小循环。加快客运站场、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交向集镇、农村延伸,实行旅游交通换乘,规范出租车运营秩序,推进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区布局,积极推进城市中心区、产业流通区、旅游服务区、千年古城区、商贸集散区五大板块建设,提升县城区在产业、人口、资源方面的集聚能力。建设高铁枢纽站、旅游集散中心等一批城市旅游综合体,打造旅游购物、餐饮美食、健康休闲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合理规划布局夜游、夜行、夜骑、夜宿等特色项目,释放县城区的旅游集散核心效应。稳步推进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古街古建修缮、文化遗产挖掘、里弄小巷改造、配套设施提升等工程,重现千年古城特色风貌。
着力提升镇村品位。坚持集镇做特、乡村做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彰显乡村魅力。全面推进江湾、清华、赋春等中心集镇建设,辐射带动其它特色乡镇发展。以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为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和风格,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原则,提升生态景观,丰富文化气息,差异化布局休闲度假旅游业态,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风情小镇”和“美丽多彩乡村”。
切实加强城乡管理。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激发市民主动参与意愿,构建生态、文明、健康、和谐城区。积极探索完善现代城乡管理体系,启动实施智慧婺源二期项目建设,努力打造覆盖全县的经济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信息平台。更加注重规划执行,加强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保持打击违法违章的高压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铁心硬手整治城乡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和非法买卖土地行为。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停车场、地下管网等功能性项目,着力解决好停车难、排水难问题。进一步强化社区建设和小区物业管理,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让婺源的城乡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让广大群众受益婺源、热爱婺源,让游客向往婺源、钟爱婺源。
(四)锲而不舍抓改革、促开放、求创新,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上谋求新突破
扩大区域合作。依托婺源区位、交通和旅游品牌优势叠加效应,主动对接长三角、赣江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大开放格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积极融入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名山、名湖、名城的全面合作,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模式,探索协同招商方式发展“飞地”经济,依托县外平台承载项目落户,不断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加强招商引资。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强化招商服务,推进定点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符合婺源产业发展需要的集聚型、成长型项目。继续实施“婺商回归”工程,抓好电子商务众创街区和旅游商品产业基地的招商建设。注重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完善招商项目履约管理办法,促进企业落地建设投产,有效破解规划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客商走的难题。
释放改革红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标准化、动态化管理,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政府置换债券资金和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融资。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逐步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众创、众包、众筹机制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激活农业农村要素潜能。
(五)毫不动摇守底线、重保护、抓提升,在争创生态文明优势上跃上新高度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环保执法,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环境信息公布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湿地公园、生态公益林等区域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加大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景区景点周边林相改造和村庄风景林的保护力度,逐步实现商品材零采伐。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生态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多规合一”常态化管理制度、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机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等创新工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成果。加大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力度,在县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600万元的同时,争取更多的上级专项资金,撬动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中来,力争每年保护修缮100幢古建筑,复活远去的家园,让徽派建筑文化永续存在、永远传承,留住梦里老家的悠悠乡愁。
推进生态功能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饶河源生态功能区建设,创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展“净水、净空、净土”环境整治综合行动,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巩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成果,深入推进山塘水库承包养殖管理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继续抓好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镇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和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实施能源、水资源消耗及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推进三大产业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加强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指标控制,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开展工业企业能效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推广应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经济体系。
(六)矢志不渝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在增进人民福祉上展示新作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全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落实扶贫主体责任和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形成“单位帮村、干部包户、社会参与、民政托底”的精准扶贫新格局。巩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成果,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案”,实施好2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抓好年度扶贫项目建设,着力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确保2018年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加强就业和保障工作。完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自主择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围绕旅游、电子商务、茶产业等重点领域,推进就业技能培训,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快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推进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轨,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评估,提高农村五保、优抚对象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好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大房屋征迁货币化安置力度。
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抓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各类资金尽最大努力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扩大文化体育消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整理发掘婺源传统文化,培育新一代传承人,全力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力争通过文化部检查验收。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均等化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加强政策宣传,强化计生服务,规范计生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依法治县,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保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培育基层服务等社会组织,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城市共建共管共享,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七)坚定不移转作风、提效能、优服务,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上树立新形象
发展的重任、竞争的态势、人民的期望,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做到“三个坚守”和“三个倡导”,即:坚守依法行政的底线,建设法治政府;坚守廉洁自律的底线,建设廉洁政府;坚守团结协作的底线,建设和谐班子。倡导勤政务实、干事创业;倡导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倡导创新创造、创先争优。
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状态。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始终牢记肩负的职责和使命,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不求短期效应,认定了的事情就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真正做到勇于在加快发展中创先争优,善于从复杂局面中寻找措施对策,在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创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群众认可的工作业绩。
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健全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和程序,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充分听取和吸纳工商联、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意见。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让权力在制度内运行,更加阳光、更加透明。
强化加快发展的责任担当。始终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紧紧围绕县委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敢担当、敢攻坚、敢作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干实事,求实效,一件一件抓落实,对重点工作紧抓不放,紧盯到底,严格督查督办,强化绩效考核,不见实效不罢手,不达目标不收兵!
严格廉洁从政的制度落实。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县委各项规定,模范遵守廉洁自律准则,严防“四风”反弹。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执纪问责。政府系统所有公务人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勉尽责、秉公用权,涵养正气、弘扬清风,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发展全凭实干,奋斗成就梦想。未来五年的蓝图已经绘就,最美乡村的征程已经启航。让我们在中共365bet开户网站_365bet充值方式_有人被365黑过钱吗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砥砺奋进,为建设幸福美好婺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365bet开户网站_365bet充值方式_有人被365黑过钱吗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 2016年10月
附件:《政府工作报告》注释
1.“四绿一红”品牌: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茶叶品牌整合的实施意见》及《江西省农业厅关于确定省茶叶重点支持品牌的通知》精神,确立“四绿一红”(四绿:婺源绿茶、遂川狗牯脑、庐山云雾、浮梁茶,一红:宁红茶)为江西省茶叶重点支持品牌,实行“四个统一”(统一商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力争通过5年努力,打造1~3个全国茶叶知名品牌。
2.“三单一网”:“三单”指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一网”指政务服务网。
3.“多规合一”:按照城乡一体、全域管控、部门协作的要求,以城乡规划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用地为边界、生态红线为底线,编制《365bet开户网站_365bet充值方式_有人被365黑过钱吗城乡总体规划》(2014-2030),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多规合一”,实现全县一张图,全县域全覆盖。
4.智慧城市: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2013年8月,我县获批国家住建部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试点期限5年。
5.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是指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处理、沿河沿溪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农村餐饮宾招服务业污水处理、矿山环境整治、绘画写生油彩清洗污水处理、农村工业企业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化肥养鱼、河道采砂等10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6.乡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遵循“先近后远,先重点后一般,先易后难”的原则,高标准建设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计划分五年实施,总投资3亿元。2016年投资约4400万元,主要在秋口、江湾等11个乡(镇、街道)40个环境敏感自然村先行示范建设民宿、村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站设施。
7.镇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2016-2018年,投资8174万元,完善18个乡(镇、街道、园区)197个村(居)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拟建设压缩式转运站16座、建筑垃圾填埋场174座、垃圾房195座及配备垃圾清运车、勾臂箱、压缩垃圾转运车、垃圾桶等相关基础设施设备。
8.“河长制”:是指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保护和治理的工作机制。
9.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公布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的通知》,全国30个旅游目的地入选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其中婺源是江西省唯一一个入选单位,国家旅游局给婺源定位为:“中国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
10.城区防洪治涝项目:武口大坝至寅川铺新老城区防洪工程及香坑口、汤村街、汤坞、老城区西门排涝工程,同步打造沿河连片景观,总投资20亿元,其中争取农发行融资16亿元。
11.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12.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重大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并列入2015年重点区域规划编制计划;包括浙闽赣皖四省交界的市及周边欠发达山区县(市、区),总面积近22万平方公里,其中江西境内为上饶、景德镇、鹰潭、抚州全市;定位为“打造国家东部生态屏障”“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山区生态富民示范区”“多省合作交流机制创新示范区”。
13.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十百千万”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生态体验园区建设工作部署,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一区四园”建设和“1111”现代农业创建工程为主要内容。一区四园:核心区即婺源绿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四园即工业园区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园、许村万禾精品农业科技示范园、高砂现代渔业产业园、篁岭现代农业观光园;“1111”现代农业创建工程:十三五期间,持续壮大婺源绿茶产业体系,发展10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100个秀美乡村,培育1000个高品质农家示范户。
14.“飞地”经济: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15.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公共基础设施一种项目融资方式,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16.2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国家开发银行拟融资支持上饶市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全市5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国开行大额、长期贷款资金解决各贫困村发展条件不足问题。 我县2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录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拟争取融资3亿元。